杨海东:用“绣花功夫”浇灌民族团结“石榴红”

网站首页 » 政法英模

杨海东:用“绣花功夫”浇灌民族团结“石榴红”


来源:兰州政法网 责任编辑:张曦云
发布时间:2025-10-22 阅读次数:

金秋时节,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兰州新区西岔镇移民安置区的屋顶,西岔派出所民警杨海东已挎着装有双语宣传册、民情记录本的警包走在街巷,藏蓝色的警服在晨光中格外醒目——这抹“警察蓝”,早已成为各族群众心中最安心的色彩。


在西岔镇这片多民族聚居的热土上,杨海东以五年如一日的坚守,将公安工作的“警察蓝”深深镌刻进民族团结的“石榴红”。作为全省最大的移民安置区,他管辖的15544名群众涵盖藏、回、傣等9个少数民族,面对语言壁垒、习俗差异,他用脚步丈量民情,以法律守护正义,成为各族群众心中最温暖的“杨警官”。2025年9月杨海东被授予“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图片

图片


破译“语言密码”:从“听不懂”到“心连心”



2021年,初到西岔时,杨海东发现许多藏族群众因汉语不通而“办事难”。他购买了《藏汉日常用语1000句》口袋书,每天清晨提前一小时到岗练习,吃饭时也对着手机APP纠正发音,半年后,已能流利用藏语与群众对话。更令人动容的是,杨海东牵头组建了一支“双语宣讲小分队”,将党的政策翻译成“乡音土话”,深入3965户搬迁家庭开展宣讲。5年来,2400余次入户走访、1.1万份双语资料,让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浸润各族群众心田。


服务的温度,往往体现在细微处。2022年底,得知一位行动不便的藏族老人因身份证过期无法领取社保,子女远在外地,杨海东带着自制幕布和照相设备上门为老人拍摄证件照,三天后就把新证送到了老人手中。这样的场景,五年间反复上演,27次上门办证,84次代领证件,124次救助走失群众……,群众常说:“有困难找杨警官,心里踏实。”



图片

图片


化解“千千结”:从“纠纷堆”到“和谐村”



“多民族聚居之地,风俗差异大,矛盾纠纷多。”杨海东深知,化解矛盾纠纷不能“一刀切”,得用“绣花功夫”找准症结。


西岔派出所创新推出“四重排查机制”,做到“矛盾不过夜、纠纷不出村”。去年,部分群众计划在移民安置点附近修建特定活动场所,杨海东得知后连夜入户走访,通过法律宣传耐心劝说群众调整建设想法。同时,针对大家提出的实际需求,他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开发现有场所,并协调公交班次,满足各族群众需求。5年来,他累计调解纠纷280余起,化解率达100%。



图片

图片


共筑“石榴籽”: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杨海东深知,民族团结需要全民参与。2022年,他发动保安、乡贤、退休教师等51人,组建起“石榴籽警务团队”。


每逢“东山转灯”等民俗活动,团队成员便分散在人群中,维护秩序、提供帮助,守护3万余名群众安全;帮助维吾尔族商户搬运货物、为傣族学生找回书包、替东乡族老人补办医保卡……这些点滴温暖,凝聚成“各族群众一起守、一起治、一起享”的生动实践。如今,西岔镇各少数民族群众已快速融入新区生活,各族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万元增长至3.2万元。


“穿上警服,就要对得起这份责任;守护平安,就要让各族群众像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杨海东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一名基层民警的使命担当。五载春秋,杨海东用忠诚与担当诠释: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次次上门办证的温度、一场场矛盾调解的智慧、每一夜巡逻守护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