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津贴是国家惠及老年群体的重要民生保障措施。然而,由于传统人工核查方式存在效率低、覆盖面窄、时效滞后等局限,长期存在死亡人员户籍未及时注销、信息共享机制不畅等问题,导致超发、错发津贴资金,不仅造成国有财产损失,更损害了政策执行的公平性和公信力。兰州新区人民检察院依托大数据赋能,通过精准筛查与穿透分析,向相关行政主管机关发出检察建议,有效堵塞已故老人户籍未及时注销、高龄津贴持续发放的监管漏洞,切实维护了国家利益。
大数据赋能精准监督。兰州新区人民检察院运用“死亡人员违规领取高龄津贴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有效打通民政社保、卫健等关键部门数据壁垒,构建多维度数据池。一是智能比对与异常锁定:模型设定“人员死亡后津贴持续发放”等核心规则,对在册高龄津贴领取人员信息进行毫秒级、自动化、全量比对,精准识别出疑似“死亡后仍领取津贴”的异常数据;二是人工核验与线索移送:对模型筛查出的初步异常数据,办案组检察官进行人工二次复核,重点核查死亡时间、津贴发放记录等关键信息,精准锁定有效监督线索,确保监督的准确性。
检察建议推动整改落实。针对筛查核实的突出问题,兰州新区人民检察院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4份,督促其立即整改核查,全面比对生存状态数据,迅速停发、追回错发津贴;堵塞管理漏洞,建立多部门信息实时共享与动态核验机制;强化责任落实,明确津贴申报、审核、发放各环节责任主体,杜绝“发后不管”现象。经多次跟进监督,行政机关核查违规发放人员35人,并及时追回违规发放津贴,同时建立跨部门数据比对机制,实现“应享尽享,应停尽停”。
检察监督实现“三效合一”。守护国家财产,直接挽回经济损失,扎紧财政资金“钱袋子”,维护国有资产安全;践行为民司法,确保惠民政策精准落地,守护好每一位高龄老人的“养老钱”“暖心钱”;助推溯源治理,以“检察建议”小切口推动补贴发放领域系统治理,促进依法行政、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该系列案的办理是兰州新区人民检察院将“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与“穿透式社会治理”理念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通过精准制发检察建议,不仅有效挽回了国家损失,更推动了行政机关堵塞管理漏洞、提升履职效能,实现了维护国家利益、保障民生权益、促进依法行政的“三效合一”,彰显了新时代检察监督在服务大局、保障民生中的独特价值与担当。下一步,兰州新区人民检察院将持续深化大数据法律监督应用,聚焦更多民生领域痛点、堵点,以更高质效检察履职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和“幸福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