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力量闻“汛”而动 | 洪流之下逆流而上的“抗洪救灾110”

网站首页 » 平安兰州

政法力量闻“汛”而动 | 洪流之下逆流而上的“抗洪救灾110”


来源:兰州政法网 责任编辑:孔令闻
发布时间:2025-08-17 阅读次数:

图片


8月7日晚,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灾害发生后,政法力量闻“汛”而动,迅速前往一线救援。他们用脚步丈量险情,用行动诠释责任,以政法担当筑起平安堤坝。


8月7日晚,兰州市榆中县马坡乡、兴隆山一带遭遇罕见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洪水裹挟巨石和泥沙冲毁道路、淹没村庄,部分区域通信、电力、交通全部中断。危急时刻,甘肃公安组织警力连夜挺进灾区,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


图片

甘肃公安融媒体中心编辑成佩芸、李佳与媒体记者在榆中灾区采访。


与时间赛跑:逆流而上


8月8日凌晨,信号全断的兴隆山深处,兰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副支队长呼勇带着先遣队员出发。从景区入口艰难推进,先转移救出200余名被困群众。但更大的绝望在前方,通往马莲滩村的唯一路径被泥石流彻底吞噬。


“刚开始想把折断大树横在河里强行渡河,刚放下就被冲得无影无踪。”呼勇苦笑着说。眼前的世界已彻底颠覆,山洪的浪头将彩钢房撕成碎片,公路变成堆满巨石的河道,被剥光树皮的惨白树干在泥浆中漂浮,如同大地的骸骨。而更刺穿耳膜的,是巨大的石块在洪流中翻滚碰撞,发出骇人的巨响,和身旁的人说话都得靠吼。


图片


面对灾情,灾区中心迅速搭建起“抗洪救灾110”报警服务站,成为灾区信息的汇集枢纽和群众情绪的疏导口。“大部分都是群众求助。”呼勇介绍道,“帮着找人……协调挖掘机清理废墟……还有安抚情绪。”“抗洪救灾110”让救援力量从“打游击”走向了“定点辐射”,救援效率大幅度提升。更重要的是,它成了一个看得见、找得到的“主心骨”,群众知道困难该向谁求助,恐慌有了倾诉的渠道。


到达现场后,呼勇和战友的第一任务就是入户,统计数据。踩着厚厚的淤泥,踏过嶙峋的乱石,与时间赛跑,定位每一个可能的生命信号。同时,他们还要“劝阻出行”,在危险区域设置警戒,在不停地来回奔波中,他的鞋面已被磨破。而马连滩村仍在上演最倔强的“逆行”,“让我进去!就看我房子最后一眼!”穿着雨靴的群众背着干粮,不顾劝阻执意徒步穿越十几公里。


呼勇拦下他时,老人喃喃道:“看一眼……就看一眼。”这句无奈的低语,道尽了群众心中沉重的牵挂。


图片


呼勇几度哽咽,他讲述有村民指着被泥石流掩埋的地方、能不能协调挖掘机帮忙挖一挖的祈求;他描述洪峰咆哮时那令人胆寒的、远超火车轰鸣的巨响;他回忆翻越12小时生死山路,最终却要靠挖掘机“渡河”的无力感。这些沉默与哽咽,是直面巨大灾难和人间悲欢时,最真实的情感流露。特警队员们作为普通人的血肉之躯,也反衬出他们身着警服时所迸发出的超人般的坚韧与担当。


正是这些在沉默中扛起责任、在哽咽后继续前行的脊梁,在灾难的废墟上,为惊魂未定的人们撑起了一片名为“安心”的天空。大自然剥掉树皮只需一瞬间,没关系,只要根还在,明年就会抽出新枝。


保畅生命线:昼夜坚守



8月8日凌晨,山洪撕裂道路、断水断电,榆中县公安局高崖派出所副所长李正龙接到指令后带领全所民辅警立即赶赴马莲滩村重灾区。眼前景象触目惊心,洪流裹挟着巨石卷走房屋,摧毁道路,救援车辆寸步难行。


他和战友们在齐膝深的冰冷淤泥中艰难跋涉,每一次涉险过水,他们先用石头砸向浑浊的激流,试探深浅;每一次穿越险境,他们手挽着手臂,用身体筑起人墙,互相搀扶,在泥泞中硬生生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


洪水切断了通信,也隔绝了外界,他们身处黑暗,却成了照亮灾民的第一束光。


距马连滩村重灾区仅1公里的八门寺村小泥窝路段,是前往灾区唯一畅通的乡村道路,车流、机械全卡在这里。面对道路狭窄、车辆密集的情况,八门寺小泥窝指挥部与“抗洪救灾110”迅速成立,这里不仅是救援中转站,更是民心支点。


李正龙作为八门寺小泥窝指挥部的临时负责人,在初步救援后,将警力分作两路:一波警力死守要道,指挥交通,疏导如织的车流与大型机械,奋力劝返非必要车辆,只为确保救援车辆能一路畅通;另一波警力则深入险境,转移、安抚惊魂未定的群众,将他们护送至安全的地方,并竭力维持秩序。


面对痛失亲人的恸哭,他们无言相伴;面对被困泥浆的农用车,他们合力推车;面对断水断粮的困境,他们为群众送去物资……李正龙的声音嘶哑,却字字千钧,“只要他们需要,我们一直都在。”


图片


四天,累计睡眠不足十小时。疲惫早已麻木了神经,李正龙和战友们“上身是汗,下面是泥”,只知“埋头就是干”。得到片刻喘息,李正龙和战友才脱下灌满泥浆的靴子,双脚肿胀,“整个人僵住,不会走路了。”但支撑他们的信念从未动摇:“老百姓看见我们在身边,心才踏实!”而所谓的“床”,也只是在8月10日道路初步抢通后,才在帐篷里拥有。


当兴隆山主路抢通的消息传来,小泥窝路段通行压力稍缓。但李正龙带领全所民辅警仍坚守最后关卡,成了这条“希望之路”上最有力的守护者。这1公里,丈量的不仅是希望的距离,更是甘肃公安与百姓血脉相连的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