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法治报 | 法治引擎驱动金城蝶变——兰州以高水平法治建设护航高质量发展纪实

网站首页 » 法治兰州

甘肃法治报 | 法治引擎驱动金城蝶变——兰州以高水平法治建设护航高质量发展纪实


来源:甘肃法治报 责任编辑:孔令闻
发布时间:2025-07-28 阅读次数:

7月25日,《甘肃法治报》刊发稿件《法治引擎驱动金城蝶变——兰州以高水平法治建设护航高质量发展纪实》,现予以转载。


图片


图片



当98.7%的基层矛盾在调解室里消弭于无形,当涉企纠纷平均18天就能画上圆满句号,当群众法治满意度较去年提升4.2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兰州市将法治建设化作城市发展的引擎,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涉外法治全链条精准发力。如今,法治信仰已融入城市血脉,法治温度正浸润市井烟火,一幅法治赋能城市蝶变的新图景,正在黄河之畔徐徐铺展。


图片


思想铸魂

让法治信仰成为精神底色


法治引擎的持久动能,源于思想深处的认同。5月中旬的市委党校报告厅内,“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建设更高水平新时代法治兰州”专题培训正酣。上半年,1260场法治宣讲如星火燎原,从机关会议室延伸到社区广场,从企业车间覆盖到校园课堂;各级党委(党组)研究法治议题的频次同比增加35%,“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涟漪不断向基层扩散。


“法治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融进血脉的自觉。”这句在全市法治建设工作会上被反复提及的话,如今已成为兰州干部群众的共识。兰州市将法治建设嵌入发展蓝图,12份制度文件精准落地,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的统筹协调如一根坚韧的线,串起“市委统筹、部门协同、区县联动”的工作网络。


这张网络的生命力,在“关键少数”的示范中充分彰显。2900余名党政主要负责人走上“述法台”,交出的不只是工作报告,更是沉甸甸的为民答卷。城关区《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划清78项权责边界后,让曾因“多头执法”急得跳脚的小吃店主,如今能安心守着灶台;榆中县把企业“吐槽”的检查乱象改成规范流程后,产业园里的机器转得更欢……当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遇事找法”已成为市民解决问题的“第一选择”。


改革破局

让法治动能穿透发展肌理


思想的转变,总能催生实践的突破。“以前执法车一来,我就得停下手里的活。现在按‘一张清单’检查,每月能多赶一批货!”7月22日,七里河区政务服务大厅内,某生物科技企业负责人王玉玢说起这份让她安心生产的“清单”,眼里满是喜悦。


这份暖心“清单”,正是改革成果的一个缩影——23个部门156项检查事项“合并同类项”后,兰州市企业每月少花6.3小时应对检查,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增长,总量同比提升12.7%。


法治引擎的齿轮在更多领域咬合发力。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让89.6%的犯罪嫌疑人真诚悔罪;民事案件45天的平均审理周期里,藏着无数家庭重拾平静的故事。“跨部门联合执法”让曾需跑多个部门的事,现在“一次上门全搞定”,32项改革经验带着兰州温度在全省推广。


立法的笔,始终描摹着城市最需要的模样。《兰州市田字型基层治理促进条例》草案中的市、县、乡、村、组“五级联动机制”,在安宁区银滩路街道创造了“奇迹”:两户邻居因加装电梯起争执,3天内就握手言和。社区调解室的灯光熄得越来越早,重复信访率下降41%。居民们说:“现在的社区,像个暖融融的大家庭。”


立法的温度,更藏在烟火气里。《兰州市兰州牛肉拉面产业促进条例》让1224家面馆的汤锅里,飘出肉汤香的同时更有一丝规范味儿;《兰州百合产业发展促进条例》从生产经营管理、品牌建设入手,既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更让乡村振兴、农民增收有了坚实支撑。


在“无证明城市”建设中,西固区居民张启顺办理社保转移,15分钟就拿到凭证。这背后是12个部门数据库的“默默接力”。上半年,30.6万件减免的证明、群众平均少跑的2.4次路,都是法治写下的“幸福承诺”。


民生为本

让法治温度融入百姓日常


改革的红利,终究要变成群众的获得感。兰州市以民生为导向,让法治引擎的动能传遍城市每个角落。“这张房票,是我扎根兰州的底气!”政务服务大厅“大学生留兰倍增计划”窗口,拿到首号房票的苏丹,指尖轻轻摩挲纸面。和她一样,126名大学生领到152.4万元补贴,60张房票如种子生根,带动留兰就业率同比上升8.3个百分点,法治成了年轻人眼里的“安心符”。


这种温暖同样流淌在市井街巷。牛肉面馆老板马文海点开“阳光厨房”监控:“监管部门帮我们改的操作间,干净得能照见人!”1224家面馆完成“体检”后,99.2%的食品安全合格率,让兰州人的早餐碗里,除了鲜美更有踏实。共享单车不再堵路的街头,通勤族李晓杰的电动车顺畅驶过;45家口腔医院里,家长看着公示的消毒流程,带娃看牙不再揪心——这些细微变化,都是法治在悄悄“打理”城市日常。


公共法律服务的触角更延伸至偏远角落。永登县的村道上,公证员带着设备为78岁的王幼兰办理遗嘱公证,老人握笔的手虽布满皱纹却很坚定:“这下娃们不会争房子了。”类似这样的上门服务已覆盖87个偏远村社,1036份公证书里藏着99.1%的满意度。当4.9万件公证、8262次司法鉴定、1878起法律援助如毛细血管遍布城乡,法治的温度正流进兰州人的寻常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