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兰州市城关区白银路街道甘家巷社区网格员张小玲的身影再一次出现在居民楼前。她手中的“笑气”仿真模型被阳光晒得温热,手册里“第三代毒品伪装术”那一页早已卷边——这是她本月第217次“敲门行动”。
在这个城市核心社区,13块禁毒“责任田”正上演着多元力量协同耕耘的故事,昔日的“毒情复杂区”已蜕变为“三无平安区”,成为兰州中心城区禁毒防线的生动注脚。
“耕作者联盟” 织密网格责任网 “每周例会对着网格地图‘梳篦子’,哪个片区宣传薄弱,哪位重点人员需走访,都一目了然。”甘家巷社区党支部书记唐致勇指着墙上的网格作战图介绍。13块“责任田”里,活跃着由社区干部、民警、禁毒专干、网格员和家属组成的“五员共管”帮扶小组,在册吸毒人员由此有了专属的“成长档案”。 翻开吸毒人员张某的档案——3月政策宣讲记录、4月家政技能培训签到表、5月医保手续办理回执单……帮扶轨迹清晰如刻度。社区创新建立的“周例会、月检查、季调度、年考核”机制,将禁毒责任细化到每个节点,如同老农照料庄稼般,让每块“责任田”都得到了精准管护。
“甘育禾苗·为禁毒发声”征文比赛活动现场(资料图)。甘家巷社区供图
“防毒课堂” 筑牢智慧防护墙 “戴上VR眼镜,吸毒者病变的器官就在眼前晃动……”中学生赵鹏凯摘下设备时,手心里已然沁着汗。这台“数字教官”用沉浸式体验,让青少年直观感受毒品对身体的摧残。 在社区32个楼院微信群里,“云端禁毒课堂”每日准时“开课”:依托咪酯滥用警示短视频、“笑气”伪装成气球的揭秘动画……1200余条内容筑起线上防护网。线下,62栋楼宇的固定宣传栏与8000余次“敲门行动”形成呼应,让禁毒知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正宁路小学学生缑佳和的征文作品《别让“糖果”毁了童年》,在“甘育禾苗”活动中打动了无数家庭。她与另外17名学生的作品被汇编成手册,走进4000余户居民家中。 “故事里的‘糖果’其实是毒品,我们要学会辨认!”孩子稚嫩的声音,让禁毒理念如种子般在家庭土壤中生根。 “重生沃土” 架起迷途回归桥 “要不是社区帮我申请到公租房,我至今还在漂泊。”站在窗明几净的新家,曾因吸毒流离失所的王某眼眶泛红。在甘家巷社区,“五位一体”服务体系像一片沃土,滋养着迷途者的重生之路:10名涉毒人员纳入低保、18人住进公租房、10人通过技能培训重返职场。 戒毒成功的老陈在“创业就业沙龙”上,攥着物业公司的工作证哽咽道:“每月3000元工资,让我重新挺直了腰杆。” 禁毒专干梁燕的笔记本上,“李某需心理咨询”“王某就业推荐下周跟进……”密密麻麻的字迹,串联起“政府+企业+社区”的帮扶链条。33户涉毒困难家庭收到慰问物资,11人接受专业心理疏导,一个个破碎的家庭正在暖阳中重聚。 “丰收答卷” 绘就平安新图景 “三无”成绩单的背后,是三组喜人的“上升曲线”:群众识毒防毒意识提升、吸毒人员戒断巩固率提升、社会面禁毒参与度提升。如今,由党员志愿者、商户、居民组成的“禁毒义务巡查队”每日穿梭街巷,“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的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禁毒是场持久战,既要‘控毒’更要‘育人’。”社区禁毒办负责人的话掷地有声。当“6·26”国际禁毒日的横幅再次飘扬,甘家巷社区用实践证明:唯有以责任为犁、以民生为壤,方能让“无毒社区”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让平安之花在城市肌理中持久绽放。